HOW TO DRAW THE LINE 101 學年度下學期中山大學國際關係報告 摘要

HOW TO DRAW THE LINE
當今國際主要領土(海、空)衝突與現狀
摘要
這世界上到處都有衝突,到底是衝突造就國界?還是國界造就衝突呢?
讓我們一同深入探討吧!
101 學年度下學期中山大學國際關係報告
HOW TO DRAW THE LINE
內容
壹、
當今領土衝突的成因................................................................................ 3
一、
領土如何形成........................................................................................ 3
二、
我們看到的線-世界地圖 ...................................................................... 5
貳、
硬實力分析-人口篇 .................................................................................. 7
一、
人口圖.................................................................................................... 7
二、
兩大權力集團........................................................................................ 8
三、
權力集團衝突點-喜馬拉雅山 .............................................................. 8
參、
中印衝突介紹............................................................................................ 9
一、
地理位置................................................................................................ 9
二、
附近國家介紹及爭端立場.................................................................. 10
三、
衝突原因.............................................................................................. 11
四、
現實主義分析...................................................................................... 12
五、
小結...................................................................................................... 13
肆、
硬實力-經濟實力 .................................................................................... 14
一、
世界三大經濟體.................................................................................. 14
二、
打破平面地圖概念.............................................................................. 15
伍、
北極海(Arctic Region)衝突介紹 .............................................................. 15
一、
地理位置.............................................................................................. 15
二、
環北極國家介紹.................................................................................. 16
三、
衝突誘因.............................................................................................. 17
四、
衝突介紹.............................................................................................. 20
101 學年度下學期中山大學國際關係報告
1
HOW TO DRAW THE LINE
五、
現實主義的限制.................................................................................. 24
六、
小結...................................................................................................... 25
陸、
軟實力-文化 ............................................................................................ 26
一、
文化的要素-宗教、民族 .................................................................... 26
二、
杭亭頓文明衝突論.............................................................................. 27
柒、
以阿衝突介紹.......................................................................................... 28
一、
戰爭年表.............................................................................................. 28
二、
衝突國概述.......................................................................................... 29
三、
衝突原因.............................................................................................. 31
四、
國界模糊化.......................................................................................... 31
五、
小結...................................................................................................... 32
捌、
總結.......................................................................................................... 33
一、
地理限制與有限資源.......................................................................... 33
二、
地理限制突破...................................................................................... 34
三、
衝突形式的轉變.................................................................................. 36
四、
唯物史觀.............................................................................................. 37
玖、
參考資料.................................................................................................. 40
壹拾、
分工範圍.................................................................................................. 42
101 學年度下學期中山大學國際關係報告
2
HOW TO DRAW THE LINE
How to draw the line?
當今國際主要領土(海、空)衝突與現狀
壹、
當今領土衝突的成因
我們在世界地圖上常看到的「線」,也就是國界,常用來當做劃分各個
國家的領土範圍的判斷依據,而當今的國際情勢現狀,這條有形的線不像
地圖所繪的如此條理分明,而是處處充滿著爭議,隨時會改變著這些線的
劃分範圍。
本次報告「How to draw the line?」首先以地圖做為出發點,深入探討當
今領土衝突1的成因,以釐清到底領土與國界是國與國之間的共識?還是衝
突後的產物?衝突的背後有哪些誘因讓各個國家彼此兵戎相見,處於水火不
容的對立局面?在第二部分以硬軟實力作為分析主軸,分別探討中印、北極
圈、以阿地區的衝突爭端,並以不同的分析角度去解釋各個衝突的發生。
最後再依據三個案例的分析結果,整合成本次報告結論。
一、
領土如何形成
在討論領土衝突之前,我們必須先定義領土如何形成,現實主義的說
法認為,由於人類是動物的一種,故擁有身為動物皆有之本能—領域性,
許多動物,諸如貓、狗、熊都有強烈的領域性,都一定要有一定的領土範
圍作為交配、獵食、哺育等等之用,其他動物則不得侵犯。
而如此強烈領域性是動物為了確保其本身及後代仍能夠享有一定豐富
1
本文裡所稱的「領土爭議」一詞泛指國家主權範圍,所以「領海」、
「領空」相關爭議也包含
在內,但本文在領空方面的琢磨較少,固以「領土」爭議為主要代稱。
101 學年度下學期中山大學國際關係報告
3
HOW TO DRAW THE LINE
資源所自然演化出來,其宗旨是為了物種延續。或許,用達爾文「演化
論」來說,就是因為過去天擇之故,使得地球上大部分都只留下有強烈領
域性、會確保自身占有一定資源的動物,其中也包含人類。
此外,人類自身的群居特性,則使之習慣群體生活,如螞蟻、蜜蜂一
樣發展出一套階層、分工的社會體系,並且因為動物本能的領域性,其群
體會占有一定空間。而這體系最初可能是一個家庭,後來則是數個家庭形
成的部落,再之後則由數個部落形成國家。每一次的階段,則都會將每個
群體的生活圈/領域(群體採集資源、交配、生活的場所)將之整合,最後成
為國家這個較大規模群體的領土。
所以說,領土的產生是動物自然演化的結果,是動物為了確保自己生
存所發展出的本能。唯一的不同點是,人類群體生活的發展快速,使之形
成如「國家」規模這麼大、分工精細、資源消耗也十分驚人的團體,故一
般動物用自己體液標示領土之方法以不再可行,需得用法律、條約、宣告
或口頭表示,並於之後以軍事力量作後盾來確保一個國家之領土,確保資
源不為他者奪用。
各國現今疆界的成因,則是各個國家爭奪霸權時相互妥協的結果。國
家,最初為了群體,後來為了自己的生存有所保障,必須要搜集、掌控越
多資源越好,而這就勢必要多少擴張一下領土。然而,每個國家的能力都
有所不同,也都有所極限,無法永無止盡的擴張,不然自身領土內的資源2
也會在擴張過程中耗盡,反倒無法維持自身生存。於是乎,國家會在其能
力所可推展到最大範圍與他國劃下界限,形成了疆界。不過,由於各國的
實力並非靜態不動,而是常隨不同時間有不同變化,所以這些疆界常依國
2
如人力及礦藏等物力。
101 學年度下學期中山大學國際關係報告
4
HOW TO DRAW THE LINE
家的實力來擺盪,並隨之帶來邊境或領土的爭端。
但現實主義的說法也有不嚴謹之處,如缺乏解釋國際規範力如何產
生,而在文化衝突上也不能完全以生物本能的擴張來解釋。所以為了找出
答案,接下來開始我們的分析。
二、
我們看到的線-世界地圖
依照上段現實主義者的說法,世界地圖上大大小小、歪七扭八的國
界,其實就是國與國之間權力平衡下的產物,但既然人的擴張本能導致現
有的疆界形成,那意味著世界上存在權力不平衡的話就會有衝突發生,因
此首先我們檢視當今的世界情勢,歸納出幾個權力不平衡的區域。而下圖
為 1990 年至 2002 年間世界發生的主要衝突。
Figure 1 世界主要戰爭及衝突 1990~20023
由上面這張全球主要戰爭及衝突地圖可知,衝突大都集中在東南亞、
3
資料來源:World: Major conflicts since 1990 and Military expenditure 2002
http://reliefweb.int/map/world/world-major-conflicts-1990-and-military-expenditure-2002
101 學年度下學期中山大學國際關係報告
5
HOW TO DRAW THE LINE
南亞、西亞、南歐、非洲、南美洲,而原因大致可以區分成國內層次及國
際層次,到底這些衝突被後有哪些原因呢?
三、
背後的影響力-無形的線
依照前段現實主義者的說法,有形的線背後由許多無形的權力交織成
的平衡所構成,所以我們大致把權力分為兩類來探討。
(一) 硬實力
首先硬實力說明了如何使用軍事和經濟手段來影響利益的行為或其他
政治團體,而軍事、人口數量、科技程度、經濟這些都是硬實力的範疇。
(二) 軟實力
而一個國家所具有的除經濟、軍事以外的實力,我們將其歸納為軟實
力,主要以文化、價值觀、意識形態、民意等方面的影響力為主。
而接下來我們將會分別從方便量化的指標:人口、經濟力,以及容易
區分範圍的文化分界來做探討。
101 學年度下學期中山大學國際關係報告
6
HOW TO DRAW THE LINE
貳、
硬實力分析-人口篇
一、
人口圖
以上是中印兩國的人口成長圖,可以看出兩國的人口差距正在漸漸縮
小,而且印度將會超越中國,而最重要的因素是中國實施一胎化政策,可
想而知多產的印度會超越中國成為世界人最多的大國。
Figure 2 中印人口成長圖(當今中國人口:13.441 億人,印度人口:12.415 億人)
而若我們以此數據等比例換算成有形的線的話,那世界將會如下圖所
示般,呈現中印兩大人口國的情況,因此以人口做為實力衡量的指標的
話,世界看起來就像是兩極體系般,兩者相互角力。
Figure 3 人口地圖
101 學年度下學期中山大學國際關係報告
7
HOW TO DRAW THE LINE
資料來源:http://scitech.people.com.cn/BIG5/10173985.html
二、
兩大權力集團
中國
印度
人口
13.441 億人
12.415 億人
人均 GDP
5450 美元
1389 美元
面積
932.64(萬平方公里)
328.759(萬平方公里)
軍備
不明(美國估計約在 850-1,250
386 億美元
億美元之間)
看了以上的數據可以發現兩國的人口相近,但 GDP 差距甚大,不過印
度 GDP 數值偏低並不代表印度人民會比較窮,就貨幣購買力看來印度人的
生活必沒有比中國人差。就軍備支出這點看來,雖然印度在軍備支出上與
中國有很大的一段差距,但是印度在近年來急起直追並且於過去 5 年成為
全球最大武器買家,2007 年至 2011 年大型武器進口量佔全球總進口量
10%,比前一個 5 年增加 38%。
三、
權力集團衝突點-喜馬拉雅山
所謂一山不容二虎正是形容這個地區最適合的一句話,兩大權力集團
相鄰一定會有權力的推拉,而這個推拉目前還未達到靜力平衡,中國、印
度這兩個亞洲大國國土的陸地相連,他們之間有一道天然屏障隔絕他們,
也就是喜馬拉雅山脈,縱使有著天然屏障但雙方仍然無法達成達成共識,
因此在下一章節我們會詳細介紹關於這個地區的衝突。
101 學年度下學期中山大學國際關係報告
8
HOW TO DRAW THE LINE
參、
中印衝突介紹
一、
地理位置
(一) 麥克馬洪線
1914 年,印度殖民政府外務大臣英國人享利•麥克馬洪,背著與會的
中國政府代表,私自同西藏地方代表以秘密換文的方式炮製了所謂的「麥
克馬洪線」。將西藏地方歷來有效行使統治權的地方向北壓縮了一百多公
里。當時的中國北洋政府不予承認。
(二) 中印爭議地區
通常稱為藏南地區,有「西藏江南」之稱,海拔下降到 1200 米甚至幾
百米,有印度洋暖風的滋潤,屬亞熱帶生態環境。土地極其肥沃。植物茂
盛,能夠生長菠蘿香蕉。自然景觀奇異,礦產豐富。雅魯藏布江著名的
「大拐彎」,可利用的落差 2230 米, 如果橫切大拐彎建一條 40 公里長的
引水隧道,可建成世界最大的水電站。西藏林蓄量居全國第二位,實際上
101 學年度下學期中山大學國際關係報告
9
HOW TO DRAW THE LINE
至少 52.8%的森林在麥線以南的印方那裡。
二、
附近國家介紹及爭端立場
1.
中國:堅持藏南地區的主權。
2.
印度:將國界定在麥克馬洪線,引起雙方神經緊張。
3.
巴基斯坦:在中印的緊張關係之間扮演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因為
巴基斯坦與中國長期維持良好關係,且兩國的共同敵人都是印度,最
重要的是巴基斯坦也有核武另外一個使雙方能長期友好的關鍵是中共
重不干預友邦的內政,縱使巴基斯坦內部紛紛擾擾,中共也從不插
手,因為中共要的是合作而非人權,這點正合巴基斯坦的胃口。
101 學年度下學期中山大學國際關係報告
10
HOW TO DRAW THE LINE
三、
衝突原因
麥克馬洪線的畫
法
印度在藏南建省
互相瞄準
(一) 中共觀點
1.
印度曾出兵趕走中國於藏南地區所派之行政人員,也因為如此引發中
印戰爭。
2.
印度單方面將麥克馬洪線定為正式國界,並更改官方正式地圖,後來
更在藏南建省讓中國更加惱火。
3.
收留藏獨異議份子達賴喇嘛,被視為公開挑釁。
4.
印度打算在喜馬拉雅山區蓋水壩,被視為侵犯中國領土。
(二) 印度觀點:
1.
印度獨立後有權繼承所有英國統治時的土地,因此印度認為麥克馬洪
線有其合法性。
2.
中國在西藏附近設有軍事基地令印度猶如芒刺在背。
3.
中國與巴基斯坦兩國關係極為緊密,且兩國都有核武,最重要的是兩
國視印度為共同敵人。
4.
擔憂中國在恆河、印度河上游蓋水壩。
101 學年度下學期中山大學國際關係報告
11
HOW TO DRAW THE LINE
5.
中國與南亞諸國交好且中國日益壯大印度也越加害怕中國居心叵測。
四、
現實主義分析
(一) 現實主義的假設
1.
人類天性自我中心而且有競爭性。
2.
國際體系是無政府狀態: 在國家之上沒有足以約束國家互動的威權,
國家必需自行和其他國家達成關係,而不是由更高控制實體所控制
(即沒有權威式【世界政府】)。
3.
國家才是國際事務的主要行為者(而不是【國際組織】,【非政府組
織】或【跨國企業】)。
4.
國家是為自身利益行動的理性行為者: 其主要目標是自身安全與存
續,而且力量(特別是武力)是國家安全最好的保障。因此國家會不斷集
結資源來追求自身安全,而國與國的關係將由彼此間力量的相對層級
來決定。而力量是由國家的軍事與經濟能力決定。
5.
現實主義還進一步假設國家的本質是侵略性的,而領土擴張只會因敵
對力量而停止。此種侵略性的累積會導致所謂【安全困境】:一國安全
的增進導致另一國的不安全。因此國家安全是只有相對利益的【零和
遊戲】。
(二) 以現實主義看中印衝突
1.
在目前美國超強的結構下,中國實力(尤其硬實力)的快速增加,以及其
可能的稱霸意圖引發美國警戒,除加強自身軍力外,美國也積極援助
101 學年度下學期中山大學國際關係報告
12
HOW TO DRAW THE LINE
印度來制衡中國權力。
2.
印度與中國兩國的快速發展使彼此警戒,各自投資軍事等硬實力來制
衡對方,並且扶植對方敵對國家(ex: 中國援助巴基斯坦)來圍堵對方,
確保區域霸權不為對方拿走。
3.
兩方視彼此為假想敵,不信任對方,在國界兩側部署重兵,導致「安
全困境」,各自視對方為自保而布署的軍力為威脅,進而有了「軍備競
賽」,情勢也更緊張。
4.
是故,就現實主義來看,若喜馬拉雅的消失,則意味軍事衝突阻礙之
消失,使戰爭機會上升。
所以,現實主義下的中印衝突會承現出如此結構。
五、
小結
依照現實主義上述分析可知,國界、領土衝突都是建立在人們無限擴
張的慾望之下,而國界的劃分是建立在雙方各自擴張,交互達到的權力平
衡點上,中印衝突、喜馬拉雅山為界就是最佳例證。
101 學年度下學期中山大學國際關係報告
13
HOW TO DRAW THE LINE
肆、
硬實力-經濟實力
在以現實主義的觀點探討完兩大人口邊界形成的權力衝突後,接下來
用經濟實力的角度去觀察地圖,並從中探討經濟實力這股無形的力量是如
何左右領土衝突的。
一、
世界三大經濟體
據 2011 年各經濟體 GDP 統計資料排名顯示,前四大經濟體分別為歐
盟 27 國 17,597,655 美元、美國 15,094,400 美元、中國 7,321,500 美元、日
本 5,872,931 美元4。若把這筆資料按照前一張人口地圖的方式等比例轉換
為地圖,那以 GDP 換算成國家面積的地圖則如下圖所示。
Figure 4
GDP 地圖
我們可以看見世界會劃分為三個主要權力集團,這三個主要的經濟體
間看似平行的平衡關係,但由於當前環境變遷正出現重大的轉折。
4
資料來源:2012 年世界各国 GDP 排名(截止到 2011 年 12 月 31 日)
http://www.elivecity.cn/html/chengshijingji/GDPshuju/504.html
101 學年度下學期中山大學國際關係報告
14
HOW TO DRAW THE LINE
二、
打破平面地圖概念
「地球是圓的!」這個概念是現代人的基本常識,其實大多數人看世界
的角度還是停留在地球是平的思維裡,在上一節三大經濟地圖上,看似平
行的權力平衡,若以地球是圓的角度下去看,三大經濟體其實環繞著一個
關建的戰略地區,也就是北極地區。
因此我們接下來探討這三大經濟體在其交接觸-北極地區會擦出什麼火
花,各國間的行為還是如現實主義者描述的互相爭奪此區域呢?還是會出現
現實主義無法詮釋的國家行為,接下來開始我們的探討。
伍、
北極海(Arctic Region)衝突介紹
一、
地理位置
北極地區是指以北極點為中心的廣闊地區,即北極圈以內的地區,而
常見的定義方法有三種,分別為溫度、樹線、日照線(環北緯 66 度 33 分 44
秒直線),當前常用的界定法為日照線,線內每年夏天 6 月 22 日進入永晝
期、冬天 12 月 22 日進入永夜期5。
北極的面積大約為 2100 萬平方公里大約 583 個台灣,而地中海面積
251.6 萬平方公里,相當於 8.34 個地中海的大小。陸地部分已經全部歸屬
于 8 個環北極國家。而海洋部分,最大的海洋為北冰洋,但根據現行的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指出,由於目前沒有證據表明任何一個國家的大陸
架延伸至北極,因此北極點及附近海域不屬于任何國家,因此被視為國際
5
北極圈海域爭端研究-Waltz 結構現實主義理論之檢視與評析;戴宗翰 P10
101 學年度下學期中山大學國際關係報告
15
HOW TO DRAW THE LINE
海域6,主權爭議也最常發生在此地區。
二、
環北極國家介紹
Figure 5
環北極國家位置圖7
依照上圖所示,目前環北極國家有美國、加拿大、俄羅斯、丹麥、挪
威、瑞典、芬蘭與冰島計八國。在地理位置上,環北冰洋沿海國僅有美
6
資料來源: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607/13/content_4826007.htm
7
資料來源:“Arctic Region,” available at University of Texas Libraries Website
http://www.lib.utexas.edu/maps/islands_oceans_poles/arctic_ref802647_1999.pdf. Visited on
September 20, 2010.
101 學年度下學期中山大學國際關係報告
16
HOW TO DRAW THE LINE
國、加拿大、俄羅斯、丹麥與挪威五國8,上述這五國在地理位置上,丹麥
所轄格陵蘭島(Greenland)與美國所轄阿拉斯加州(Alaska)皆位在北極圈內,
因此同時成為北冰洋之沿岸國9。
三、
衝突誘因
隨著近年來全球暖化,北冰洋快速融冰讓許多以往不能通行的北極航
道逐漸開通,使得北極海上的航運日漸頻繁,加上交通便利使得各國科學
考查、研究團隊得已進入北極探測資源,在這情況下,也逐漸提升環北極
國家間爭奪北極的誘因。
(一) 戰略因素
在戰略因素方面,可以切割為兩個不同面相去探討,第一原本北極海
的戰略價值,不論在地理位置、時間、冰層覆蓋的條件上,都是各國重視
北極的重要因素。第二則是隨著全球暖化帶來的效應,使得某些誘因在此
情況下變的更加重要,以下結合這兩個面相,統整成三個重要的戰略因
素。
1.
距離縮短
首先北極海位於三大經濟體的交點,具有重要的航運價值,如日本的
集裝箱從橫濱到荷蘭的鹿特丹港,經非洲的好望角需要航行 29 天,若經新
加坡的馬六甲海峽、經蘇伊士運河需要 22 天,但如果同樣的船舶採用北極
航線,則僅需 15 天就可以到達10。因此由於距離因素所帶來的戰略價值,
8
“Arctic Ocean,” available at CIA-The World FactBook Website,
https://www.cia.gov/library/publications/the-world-factbook/geos/xq.html. Visited on February 8,
9
北極圈海域爭端研究-Waltz 結構現實主義理論之檢視與評析;戴宗翰 P12
10
參考資料:全球變暖化出黃金水路德國貨船闖過北冰洋
http://news.sohu.com/20090914/n266698110.shtml
101 學年度下學期中山大學國際關係報告
17
HOW TO DRAW THE LINE
各國也因此蠢蠢欲動,我們可以視北極海為歐洲的地中海,列強未來將在
此海域上重新上演地中海爭霸戰的戲碼。
Figure 6 北極航道縮短的航程
2.
自然環境
北極海雖然目前冰山快速的融化,但還是覆蓋著大量浮冰,早於冷戰
時期美蘇就在此部屬核子潛艇,並要求必須能夠擁有破冰浮出水面的能
力,想盡辦法將核子武器射程涵蓋整個敵對國家。加上北極地區有許多無
人島嶼,若取得這些島嶼則在北極海域的主權宣示上也會佔有不少優勢,
因此北極本身的獨特環境也造就此重要的戰略價值。
3.
跨時區優勢
在時間方面,可以說是人為造成的另一種戰略資源,由於傳統時區的
劃分方式讓極地成為各個時區相對位置最短的跨時區地區,只要稍微環繞
北極點也就是等於橫跨了 24 個時區。因此北極地區的開通對於時間非常敏
銳的金融服務相關產業有重大的戰略意義,若未來北極暖化後,說不定接
101 學年度下學期中山大學國際關係報告
18
HOW TO DRAW THE LINE
近極圈的某些都市會因為時區的關係成為重要服務中心。
Figure 7
北極跨時區戰略地位
(二) 經濟資源
除了戰略因素外,北極地區富含的天然資源也使各國對北極趨之若
鶩,首先北極地區的海洋自然資源包括不可再生的礦產資源與化學資源、
可再生的生物資源,以及如水力、風力等永恆資源。
北極地區的石油天然氣資源對於緩解全球能源短缺具有重要意義,據
美國地質調查局的報告,北極地區石油和天然氣潛在儲量約占地球總儲量
的四分之一,僅北美洲北極地區的石油儲量就可能達 500~1,000 億桶之
多,天然氣的儲量則達 8,500 億立方公尺;北極煤炭資源約占世界煤炭儲
量的 9%,西部的煤炭經過了一億年古老的地質形成過程,是一種高揮發煙
煤,具有熱值高、低硫、低灰等特點,可直接用於能源和工業原料;北極
地區礦產資源豐富,周邊地區擁有世界著名的鐵礦、銅鎳鈈複合礦、金剛
石、銀礦等白令海峽(Bering Strait)兩岸是貴金屬礦藏開採的重要區域;北極
101 學年度下學期中山大學國際關係報告
19
HOW TO DRAW THE LINE
海域漁業資源豐富,巴倫支海、格陵蘭海都屬世界著名的漁場,主要經濟
魚類有北極鮭魚、北極鱈魚等11。
四、
衝突介紹
(一) 一切衝突的基點-國際海洋法
「1982 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Law of
the Sea,1982)賦予沿岸國「領海」(territorial sea)、「鄰接區」(contiguous
zone)、「專屬經濟海域」(Exclusive Economic Zone, EEZ)與「大陸礁層」
(Continental Shelf)等主權權利之海洋制度,因此這五國在主權權利行使下自
有不同於非沿海國專屬權利之地位,也因此北極圈次體系爭端主要建立在
海洋法公約的基礎上進行12。
Figure 8 右圖為海洋法公約劃界示意圖
(二) 海域歸屬爭議
部分北極國家相鄰海域界限尚
未劃定,對於北冰洋大陸架歸屬分
歧嚴重,以下為海域歸屬方面的爭
議。
1.
俄羅斯 vs 美國
俄羅斯與美國於 1990 年締結
11
A study on the Conflict Emerging from Ice Melting in Arctic Region;何應龍 P21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 Dec. 10, 1982,” available at UN
Website,
http://www.un.org/Depts/los/convention_agreements/texts/unclos/unclos_e.pdf. Visited on
October 14,2010.
12
101 學年度下學期中山大學國際關係報告
20
HOW TO DRAW THE LINE
關於白令海劃界的《謝瓦爾德納澤— 貝克三角條約》,將白令海峡和白令
海的近三分之二劃歸美國。但俄羅斯議會認為協定影響白令海資源分配,
至今尚未批準該條約。
Figure 9 白令海峽地理位置圖
2.
美國 vs 加拿大
美國與加拿大波弗特海界限尚未劃定,爭議面積 2.1 萬平公里。為擴
大管轄海域,北冰洋沿岸國家大多採用直線基線法確海和專屬經濟區範
圍。美、歐對俄羅斯、加拿大、丹麥等國直線基線的做法持有異議。
Figure 10 波弗特海地理位置圖
101 學年度下學期中山大學國際關係報告
21
HOW TO DRAW THE LINE
3.
挪威 vs 俄羅斯
挪威與俄羅斯就巴倫支海海域歸屬長期存在分歧,爭議海域達 17.5 萬
平方公里。雙方的劃界談判斷續進行了 40 年。2010 年,兩國就巴倫支海
劃界問題達成協定,同意將爭議地域分成大致相等的兩部分,西側歸挪
威,東側屬於俄羅斯。在此基礎上,雙方就相關水域漁業合作和跨界油氣
開發達成安排。這是一個積極的進展。
(三) 北冰洋外大陸架爭議
俄羅斯、加拿大、丹麥均主張北冰洋底的羅立諾索夫海嶺為其大陸延
伸,並據此主張對北冰洋 200 海里外大陸架的主權權利。加拿大自上世紀
五十年代起即主張對北極的主權。俄羅斯於 2001 年向大陸架界限委員會提
出大陸架劃界申請,主張包括北極點在内的近一半北冰洋洋底為俄羅斯大
陸架,面積為 412 萬平方公里,佔北冰洋 200 海浬外區域的近二分之一。
因證據不足,大陸架界限委員會退回俄羅斯的申請。俄計劃繼續提出申
請。美國、加拿大在北冰洋進行了聯合地理調查。美國表示其在北極的外
大陸架向北延伸很遠,至少是兩個加利福尼亞的面積,可能與俄羅斯主張
存在重叠。
Figure 11 羅立諾索夫海嶺地理位置圖
101 學年度下學期中山大學國際關係報告
22
HOW TO DRAW THE LINE
2006 年挪威界限委員會提交挪威海、巴倫支海等海域的外大陸架劃界
案。2009 年 4 月,委員會就挪威外大陸架外部界限做出建議,挪威成為北
極國家中第一個劃定外大陸架的國家。
(四) 航道管轄與通行權爭議
俄羅斯、加拿大等通過國内立法強化對有關北極航道的管轄,特别是
通過主張歷史權利、劃定直線基線等措施將東北航道和西北航道部分水域
劃為内水,要求外國船隻通行須事先徵得同意。美國出於航行自由考慮,
堅持俄、加主張的内水區域為國際航道水域,多次未經許可在東北航道和
西北航道航行,挑戰俄、加對北極航道的管轄權。多年來,美俄一直没能
達成協議。經磋商,美國和加拿大於 1988 年 1 月締結《北極合作協定》,
規定美國需經加拿大許可,方可使用包括西北航道在内的加拿大北部水
域,但協定同时聲明雙方保留各自關於西北航道水域法律地位的立場。除
美國之外,歐盟對加拿大將西北航道劃為内水的做法也正式提出異議。
(五) 《斯匹茨卑爾根群島條約》爭議
此條約在 1920 年締結時,為了解決俄羅斯、挪威等國關於群島礦產權
屬的分歧,在承認挪威對群島主權的同時,規定各締約國國民享有自由出
入群島地區、在群島從事活動的權利,由於條約妥協性質,實踐中爭議不
斷,俄羅斯,冰島堅決締約國國民可以在群島專屬經濟區及大陸架從事商
業性捕魚和石油開發等活動。挪威則認為平等從事經濟活動的範圍只限於
群島陸地和領水。近年,英國和西班牙也相繼認同俄羅斯的立場。根據條
約,締約國國民只需要通報便可群島從事經濟活動。而根據挪威 2002 年頒
布的《斯瓦爾巴環境保護法令》,許多商業活動也需經過挪威的批准,俄羅
斯認為法令嚴重有損締約國在群島從事經濟活動的權利。
101 學年度下學期中山大學國際關係報告
23
HOW TO DRAW THE LINE
Figure 12 斯匹茨卑爾根群島地理位置圖
五、
現實主義的限制
經由上述北極地區衝突的討論,發現衝突都是圍繞在國際海洋法劃界
基準爭議之上,若如現實主義的說法各國大可棄國際海洋法如敝屣,不用
整天在宣示來宣示去,直接以實力為談判籌碼就好。所以既然國際海洋法
其約束力部分,現實主義者的理論不能夠完整詮釋法規建構的過程,新自
由制度主義在以下做出了幾點補充。
(一) 無政府狀態的解釋力不足
新自由制度論者研究途徑,其關注國際體系無政府狀態下,各國為何
還能合作,因此常用賽局理論來解釋各國間合作的現象,比起現實主義無
政府狀態的假設更能解釋現實世界的情況。
(二) 以合作、共識取代權力平衡
權力平衡的觀念難以明確的定義,權力到底是何種權力?而權力又如何
101 學年度下學期中山大學國際關係報告
24
HOW TO DRAW THE LINE
去量化,並準確預測未來走向。因此由國際海洋法爭議可知,界線是建構
在合法的正當性基礎上去劃分,而權力平衡在出現國家個體外的規範力情
況下,解釋力相形薄弱。
(三) 國家是唯一行為者的限制
若站在新自由制度論者之立場來觀察北極圈海域爭端個案,北極圈海
域爭端國間的環保議題、原住民政策、民主文化以及領導人個人價值等因
素都將成為其關注焦點。
(四) 單一國際層次的分析與現實脫節
現實主義是以國際層次的分析為主要模式,但新自由制度主義研究來
源是透過單元層次研究途徑,認為體系層次的分析必須從單元的分析才能
獲得,因而強調國內文化、政策以及軟實力等因素會影響一國行為而改變
體系層次結構,藉由建立跨層次的關聯分析,對現實世界更能清楚的描繪
13。
六、
小結
由此可知,隨著國際協議的普及,在探討完北極圈的界現爭議後,我
們認為隨著時代變遷,國家合作日漸頻繁,國與國之間的界線經由共識產
生的法規作為劃分標準,而界線會因為國家間對於利益的考量而選擇合
作,日漸模糊。
13
北極圈海域爭端研究-Waltz 結構現實主義理論之檢視與評析;戴宗翰 P67
101 學年度下學期中山大學國際關係報告
25
HOW TO DRAW THE LINE
陸、
軟實力-文化
一、
文化的要素-宗教、民族
文化的概念源始於拉丁文「cultura」,18 世紀後才被廣為使用,其意
涵廣泛,係指:「發展和提高人類能力的過程,此過程是透過吸收學術著作
與藝術作品推進,並與現代時期的進步特徵相互聯繫」。(王逢振,《文化研
究》)文化亦是一個民族、國家文明程度的表徵,其對該民族、國家的政治
經濟生活有著引導的作用。(羅靜蘭等著,《西方文化之路》)
文化的影響,涵蓋著整個人類社會,伴隨著制度的演進,逐漸走向的
民主的現代社會,少數服從多數的概念,探討每一個變化時文化影響的內
容更加不可忽視。本次探討的主題是(當今國際主要領土衝突與現狀),領
土衝突,可以分成內部衝突與跨國衝突,其中衝突最大的可以指戰爭,因
此在探討這個題目時,我們需要先從影響層面最大的戰爭開始探討起。
而在探討戰爭之前,我們必須先了解到在後冷戰之後的國際社會,在
經貿利益更多以財團形式繼續競爭之後,究竟除了人本有的自利動機之
外,還有沒有是大規模的、持續性的、相對的非理性的。在符合這樣的條
件,以及比照國際間的衝突,宗教!種族!將會是最先映入門聯的兩個名
詞!
在尊重多元文化的前提下,我們必須假設有著相當的差異性,而通常
被學者所歸類的宗教、種族戰爭,都是在這相當的差異性之下,而被其餘
經濟、政治、社會,更多的因素所產生出來的對立,如基督教、伊斯蘭
教,本身的教義並沒有仇恨與殺戮,但隨著引領的聖者過世,後世信徒以
自己的認知,結合自己的需求,延伸教義,並進行實為經濟、政治需求的
101 學年度下學期中山大學國際關係報告
26
HOW TO DRAW THE LINE
衝突,但我們不得不承認,長久以來的仇恨與不瞭解,在現在已成為根本
衝突的源頭!而種族也從之前的社會達爾文主義,種下了種族歧視這樣的
觀念,因此在探討戰爭,以社會建構主義的觀點來看,宗教與種族是一個
需要去探究的遠因,並輔助當時衝突引爆的導火線。如此一來,在判別上
會有更多的準確性。
二、
杭亭頓文明衝突論
面對冷戰後國際局勢發展,知名的學說「文明衝突論」杭廷頓在 90
年代初期就曾悲觀的認為:冷戰後由於世界的距離拉得愈來愈近,民族間
的互動日趨頻繁,一方面強化了文明意識,另一方面也加強彼此的差異性
與內部的共通性,民族間的仇恨因此就自歷史的深處爆發出來。在這種悲
觀的情境下,杭廷頓就以「文明的衝突」的概念加以概括。當然,「文明衝
突論」是以「民族衝突」為核心,加上地緣政治上的圍堵觀念所架構出來
的。也就是西方的基督教文明與東正教、伊斯蘭教在地緣上所呈現的對立
性,而這條文明斷層線發生的衝突已經持續了 1,300 年。當冷戰期間的政
治及意識型態被文明間的斷層線取代之後,它自然成為冷戰後國際危機和
流血衝突的引爆點。(Samuel P. Huntington,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正因杭廷頓以「民族衝突」為文明衝突的核心,再擴大成包括宗教與
文化所共同組成而合的「文明」間的對立性思維,之後更進一步將伊斯蘭
與儒家世界的中國連結起來,並認為儒家、伊斯蘭兩大民族的軍事結合已
經形成,這項結合是藉由成員之間,相互獲得所需的武器和技術作為橋
樑,並與西方的軍事力量形成抗衡的狀態。這也顯示在杭廷頓的世界觀
中,冷戰後將是一個以民族主義衝突結合宗教仇恨的東方文明跟西方資本
主義文明進行對抗的國際格局。
101 學年度下學期中山大學國際關係報告
27
HOW TO DRAW THE LINE
杭廷頓「文明衝突」論述之人類衝突模式進程表
1648~1800
西發利亞和約
後一世紀半
18 世紀
20 世紀
1945 年後
21 世紀之後
國土
民族國家
國際
文明集團
衝突對象
vs
君主
vs
民族國家
vs
國際
vs
文明集團
衝突模式
或因素
領土
利益
國家主權
領土
意識型態
(納粹、共產、
民主主義)
文明不相容
文明意識
年代
資料來源:作者整理自 Samuel P. Huntington,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p.22-23.
柒、
以阿衝突介紹
一、
1.
戰爭年表
第一次中東戰爭:於 1948 年 5 月 15 日開戰,以色列人稱之為「獨立
戰爭」。
2.
第二次中東戰爭:於 1956 年 10 月 29 日開戰,又別名為「蘇伊士運河
危機」和「西奈戰役」。
3.
第三次中東戰爭:於 1967 年 6 月 5 日開戰,以色列稱之為「六日戰
爭」。
4.
第四次中東戰爭:於 1973 年 10 月 6 日開戰,又別名為「贖罪日戰
101 學年度下學期中山大學國際關係報告
28
HOW TO DRAW THE LINE
爭」、「齋月戰爭」和「十月戰爭」。
5.
第五次中東戰爭:於 1982 年 6 月 6 日開戰。
二、
衝突國概述
國名
以色列
巴勒斯坦
種族
猶太人
阿拉伯人
宗教
猶太教
伊斯蘭教
精神
錫安主義
泛阿拉伯主義
國際支援
英、美
阿拉伯國家聯盟
重要宣言
貝爾福宣言
伊斯蘭復興運動
(一) 錫安主義
「錫安主義」來源自「錫安」(希伯來語:‫ציון‬,讀「Tzi-yon」)一詞,
101 學年度下學期中山大學國際關係報告
29
HOW TO DRAW THE LINE
原指位於耶路撒冷附近的錫安山,以及在舊約聖經(撒母耳記下 5:7)裡
所提到的「錫安的堡壘,大衛的城」(fortress of Zion, city of David)。在大衛
王的統治下,「錫安」一詞成為耶路撒冷和以色列之地的代名詞。在聖經的
眾多版本中,以色列人被通稱為「錫安之子(女)」或「錫安的人民」。
錫安主義(希伯來語:‫)ציונות‬,也稱猶太聖會主義,阿拉伯世界稱之為
猶太復國主義,是由猶太人發起的一種政治運動,也泛指對猶太人在以色
列土地建立家園表示支持的一種意識形態。
「錫安主義」一詞本為猶太人學生會「卡迪瑪」(Kadimah)建立者、
奧地利猶太出版商 Nathan Birnbaum 所創,並首次出現在他於 1890 年出
版的刊物《Selbstemanzipation》(「自我解放」
)當中。
(二) 泛阿拉伯主義
泛阿拉伯主義是一種旨在統一阿拉伯世界的政治運動。它與阿拉伯民
族主義有緊密聯繫,該思潮認為阿拉伯人應該組建一個單一國家。此運動
在 20 世紀 60 年代達到高峰。泛阿拉伯主義逐漸趨向世俗化和社會主義,
強烈反對殖民主義和西方對阿拉伯世界的政治介入。它尋求組建聯盟來抵
禦外力干擾,加強經濟合作。
(三) 貝爾福宣言
該宣言得到協約國諸政府的確認,成為 1920 年國際聯盟委任英國統治
巴勒斯坦的主要依據。錫安主義者將此理解為英國對猶太人移民巴勒斯坦
的正式支持。從此,進入巴勒斯坦的猶太移民急劇增加;並且開始無視宣
言中「不得傷害其他本地民族利益」的條款,排擠本地的阿拉伯人。
宣言中有一點耐人尋味:用「民族家園」(national home)代替「國
101 學年度下學期中山大學國際關係報告
30
HOW TO DRAW THE LINE
家」(state)。這個模糊的定義對後來的以巴衝突歷史負有一定的責任。也
有觀點認為,貝爾福宣言中對猶太人和非猶太人雙方的允諾,本質上就是
互相矛盾的:不可能向巴勒斯坦大量移民而不損害本地居民的利益。
三、
衝突原因
已有眾多學者分析前因後果,其實就根本而言,對於猶太人、猶太教
很重要的是,他們對於某一塊土地的執著,在現代社會,要強行的注入一
批廣大的人民到原有就有生存土地是非常具有難度的,但是由於西方強權
有相當程度的對於弱後世界的恣意,從帝國主義從非洲被列強瓜分的例
子,到本有巴勒斯坦的土地被列強們自由的分配給猶太人,從越來越多人
的遷入,在土地上造成基本的衝突,到貝爾福宣言,至最後的二戰後的劃
分,這對於原本視猶太人為兄弟的巴勒斯坦人,有著強烈的背叛感,土地
劃分的狀況讓原本住在那裡的阿拉伯人非常不滿,但是由於以色列有著美
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支持,迫使阿拉伯人也自組聯盟進行對抗,戰爭總是無
情,造成的仇恨很多已經喪失了本質可以理性分析的原因,從原本的文明
包容也變成根本的文明排斥,衝突的原因在現代已經不那麼重要,在於誰
先願意認清現況,不再清算。
四、
國界模糊化
一般而言,我們所認為的國界是兩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對於同一塊土
地有著爭議,因此透過國界的劃分,來判別兩國的所有權,但在以阿這塊
土地上,幾次的戰爭以及突然的移民,讓這塊土地變得更加的分裂,以及
難以用準確的國界來劃分到底,在1917年左右猶太人與阿拉伯人就是
自然的混居,而現在的以色列、巴勒斯坦兩邊的關係,變成形同陌路的兩
101 學年度下學期中山大學國際關係報告
31
HOW TO DRAW THE LINE
邊,以前和平的土地買賣關係及分配,在以色列的戰勝之後,變成由以色
列主導的劃分居住,並實施相當的種族分治,而在巴勒斯坦在聯合國升等
之後,巴勒斯坦境內的劃分重要性變得更高,在目前,透過屯墾區以及隔
離牆、隔離哨,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產生另一種的劃分關係,劃分居住地似
乎是必要的,避免衝突以及談定和平,現代也不再是過去可以直接發動滅
族的不穩定時代,而阿拉伯人也在以色列的民主實施中有參政權,期盼透
過另一種方式獲得權利。目前的巴勒斯坦境內,國界的劃分,不同其他的
國與國之間的穩定長久,種族與歷史造就的散居,短短幾年的劃分,之後
的發展,到底又會是怎麼樣去做劃分,抑或是會混居和平的落幕呢?
五、
小結
國際關係學者有許多的方式來分析,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以及各種要素
所產生的關係,但是如果以純然理性的角度來看,很難理解一個宗教以及
民族對於本身的重要性,許多時候一個單純的執念造就了很多的變化,東
西方的衝突也可以說是一種社會達爾文主義的延伸,過去猶太人在西歐受
到的欺負在當時的,「反猶主義」一詞在學術界的運用最早見之於德國記者
兼種族學者馬爾(Wilhelm Marr, 1819-1904),其於 1879 年所出版的代表
作《猶太人種戰勝日耳曼人種》(Der Sieg des Judenthums über
dasGermanenthum),相當程度的轉為他們現在對阿拉伯人的方式,一種由
被害者轉而加害者的轉變,宗教本身沒有教導人們殺戮,種族也只是基因
的必要變化上的不同,但是人們時常使用現實主義的找對手,來為自己增
加籌碼,宗教原本的教意被替換成宣戰的藉口,我們不因否認宗教本身差
異需要被尊重,但是不能認同直接簡單的稱之為宗教戰爭,除非最原始的
教義就是對抗,否則只能稱之為以宗教維號召的經濟、政治戰爭罷了,就
如同以民族為名,只是方便召集的手段並不是目的。
101 學年度下學期中山大學國際關係報告
32
HOW TO DRAW THE LINE
在以阿這個衝突中,以巴勒斯坦這塊土地作為舞台,衝突可以說是執
著的產物,就因為非這塊地不可,因此少了很多衝突談判的籌碼,對於阿
拉伯人,對於原本居住地受侵害是有一定的需要賠償,在歷史的氛圍下,
戰爭的發生,使原本簡單的權力問題,衍生成戰爭所導致的事實,結果使
得這些問題變得更加無解,就像是非洲原本的國界劃分如此不合理,但是
當控制的手抽離,造成的局面使得再度重劃變得更不可能,不合理到不能
變得合理,國際關係就是有這層的矛盾,在這個舉世知名的領土衝突,可
以看出界線本身具有一定的規律性,如這裡的種族與屯墾區,國界本是居
住地的劃分,宏觀看來若以地球為一個國家,現在的國界也好比縣市鄉
鎮,回歸到居住地,這才是在以阿衝突中最能看見的真實吧!
捌、
總結
在討論完以上三個地區的衝突後,我們認為國家的形成,與其與血緣關係
有關係,但不如與文化思想較為有關係,因為不管是從進化論或是神創論的觀
點而言,今日的人類都是由少部分的人類繁衍成今日的大群,因此決定國家形
成的,與其是傳統認為的血緣關係,倒不如說是因為價值觀。
一、
地理限制與有限資源
101 學年度下學期中山大學國際關係報告
33
HOW TO DRAW THE LINE
人類的爭戰大都是因為在一限定的資源下,人類各組勢力互相攻擊組
成的,從上圖我們可以知道,在一限定地理下,人類為了彼此爭奪資源開
始互相結成團體,而有團體後,團體內部為了管理,會建立自己的秩序,
久而久之成為了組織內部的初步文化,但有趣的是隨著時間過去,各團體
間也開始影響彼此的文化,到最後為了解決衝突,各團體也開始訂立共同
公約,因此在此地域中就有了一個初步的共同文化。
二、
地理限制突破
從上圖我們發現隨著人類科技的突破,過去的地理限制被突破後,原
本只佔有一塊地區的 A B C D 各個團體,忽然面對到另一個 E F G H 的群
體,這使得 A B C D 衝突交流多年所默認的團體公約受到挑戰,因為 E F G
H 群體所默認的準則,未必適用於原本的 A B C D,因此兩邊的差異顯出
後,為了對抗彼此,因此原本分裂的各團體,因為已經有共同默認的文化
模式,因此結合成為 ABCD 國對抗 EFGH 另一個群體,但長年的衝突交流,
又建立起另一個共同的默契,也就是又有相似的文化價值觀。
101 學年度下學期中山大學國際關係報告
34
HOW TO DRAW THE LINE
科技又更無遠弗屆了,這時過去需要花費很多成本的地理限制又被突
破,因此再一次的,原本在 ABCD 國與 EFGH 國所建立的文化價值觀,再一
次受到衝擊,而為了與新面對的文化圈對抗,因此已建立相似文化圈的兩
國,便結成聯盟,又開始新的爭鬥與交流,而時間一久,彼此又將在衝突
與交流中找到彼此的共同默契,又建立一新文化。
我們從歷史中可以發現,其實國家的形成,就只是因為原本的地理限
制被突破,面對未知的新群體,因此原本衝突但已有一定了解的群體便聯
合起來,對抗另一群體,但在這之中又將慢慢磨合出一個新的默契,因此
我們可以說民族其實是不存在的,而國家都只是暫時存在的一政治實體,
歷史中我們可以發現,第一時期,就有點像中古時期的歐洲、戰國時的中
國與日本,在一固定地理位置中,EX:日本島,各個群體為了爭奪彼此的
資源而相爭,但卻也在這過程中彼此交流建立新的默契,最後當日本島的
地理限制被突破時,面對新的未知群體,日本卻快速的彼此聯合起來成立
了一個新的國家,進入第二時期,但隨著地理限制再次被突破,過去打的
101 學年度下學期中山大學國際關係報告
35
HOW TO DRAW THE LINE
焦頭爛額的各國卻又建立一些共同的默契,當再次地理限制被突破時,這
些過去的敵人們又聯合起來去面對新的未知群體,例如:在現今經濟的合
作上,可以發現過去打得激烈的歐洲,整合成一個龐大的經濟體,而其他
地區也開始出現類似的區域整合。
我們可以歸納出以下幾點。
(1) 有限資源:因為在一地域之中,只擁有有限的資源,故此為爭奪有限資
源,人類彼此結盟爭奪。
(2) 科技發展帶來的地理突破:因為科技上的突破使得過去無法突破的地理
限制得以突破。
以上兩點我們可以看出,人類在地理限制中,會為了爭奪有限的資源
互相對抗,在對抗的過程中卻也產生了彼此的默契,有了共同的文化,因
此當新的地理限制突破後,不熟識的新敵人遠比有默契的舊敵人可怕,因
此人類較傾向於聯合周邊舊敵對抗新敵人。
三、
衝突形式的轉變
101 學年度下學期中山大學國際關係報告
36
HOW TO DRAW THE LINE
然而在近代中國際已經較少過去劍拔弩張的形勢,轉而取代的是有別
於以往軍事對抗的新競爭模式,其主要原因有下。
(1) 科技突破使軍武破壞力強大::在近代中人類的科技發展使得武器
具備了毀滅性的破壞力,這使得國際間不敢再使用軍事的方式來競
爭資源,但資源有限依然存在,國際始終會彼此競爭。
(2) 科技突破產生新的競爭平台:軍武科技的發展使軍武科技發達國家
不願再使用軍事力量來競爭資源,因此開始著眼於新的競爭模式,
因此商業競爭,利用民間的企業力量去爭取資源,或是利用媒體力
量進行文化傳播,都成了新的競爭平台。
(3) 資訊發達帶來溝通頻繁:現今的資訊科技發展使得過去國家利用媒
體去影響民眾思想的力量越來越薄弱,民眾可以接觸各國觀點,這
使得競爭不再像過去非友即敵的思維,資訊的力量可以使彼此利用
文化媒體的力量深入對方的後方群眾,進而影響後方群眾的思想,
資訊發達帶來了一個新的交流模式,而文化價值觀也變成一個新的
競爭模式。
四、
唯物史觀
綜合以上幾點,在由中印邊界劍拔弩張的解決方式,到了西北航道的
主權問題時,因著軍武的高度發展,使得各國不得不被迫放棄軍武解決主
權問題的方式,轉而朝向彼此溝通的模式,但並不意味各國已經沒有爭奪
資源的問題,而是轉而利用經濟實力、文化媒體實力,來去影響世界、爭
奪地球有限的資源,因此我們可以說,在過去的科技突破,只是帶來[地理
的突破],而現今科技的發展已經影響到國際間產生新的[共同默契],也就
101 學年度下學期中山大學國際關係報告
37
HOW TO DRAW THE LINE
是說過去科技的發展,人類彼此的資源爭奪還是以軍事為主,而今資源爭
奪的問題並非消失,相反的因為科技的發展使得國家間在形成[共同默契]的
過程中,產生了傾向不用軍事力量爭奪資源,這樣一個新的默契。其實整
個循環過程,真正的推動力量,其實是科技與物質力量的進步,因此我們
可以說人類的歷史其實真正推動的力量是物質,也就是唯物史觀。
從上圖我們可以知道各個時期人類爭奪資源的模式,就好似歷史中的
每一個點,然而當唯物史觀劃下時,也把時間的要素加進了整個歷史的脈
流中,因此原本分屬於不同時期的點全因為唯物史觀,而連結成一新的歷
史平面,因此我們可以說國界其實是不存在的,因為隨著時間的進程,過
去被劃定的界線,將因為新的地理環境被突破,出現新的未知群體,而被
模糊掉,而領土糾紛只是因為這些地方剛好位於兩價值觀群體的邊界上,
導致這些地區的價值觀模糊,這些地區為了確認自己的歸屬或是周圍的群
體為了擴張利益,所產生的動態平衡而已,但當新的地理環境被突破,這
101 學年度下學期中山大學國際關係報告
38
HOW TO DRAW THE LINE
些糾紛就會被淡化。
我們預估當人類持續發展下去時,人類能夠真正統一團結的一天,必
定是新的地理突破發生,並發現新的敵人才可能發生,因此地球領土糾紛
的解決辦法,就是外星人入侵地球。
101 學年度下學期中山大學國際關係報告
39
HOW TO DRAW THE LINE
玖、
參考資料
一、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網路資料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3686278.html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26387
http://www.cos.url.tw/ew/myrd001.htm
http://iir.nccu.edu.tw/attachments/journal/add/5/2011-106.pdf
http://mil.anhuinews.com/system/2005/01/06/001096732.sht
ml
http://world.people.com.cn/GB/1029/42354/5208665.html
http://www.lightofzion.org/chinese04articles21.html
http://tc.wangchao.net.cn/baike/detail_1526647.html
http://www.dawanews.com/news_view.asp?id=876
http://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33687/8/53005
208.pdf
http://163.30.0.78/mngk/cyprus.htm
12. http://big5.ifeng.com/gate/big5/book.ifeng.com/kaijuanbafenzhong/wend
ang/detail_2011_04/11/5658565_0.shtml
13.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607/13/content_4826007.htm
14. http://news.cntv.cn/special/beijizhuquan/index.shtml
15. http://reliefweb.int/map/world/world-major-conflicts-1990-and-militaryexpenditure-2002
16. http://www.elivecity.cn/html/chengshijingji/GDPshuju/504.html
17.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607/13/content_4826007.ht
18. https://www.cia.gov/library/publications/the-worldfactbook/geos/xq.html.
19. http://news.sohu.com/20090914/n266698110.shtml
20. http://www.newsancai.com/big5/history/118-past/5317-2010-03-17-1004-48.html
21.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23/3/2/5/102332522.html?colui
d=7&kindid=0&docid=102332522
22. http://linkage.ngo.tw/international%20soliadarity/balestine06.htm
101 學年度下學期中山大學國際關係報告
40
HOW TO DRAW THE LINE
二、
學術論文
1.
北極圈海域爭端研究-Waltz 結構現實主義理論之檢視與評析;戴宗翰
2.
“UnitedNationsConventionontheLawofTheSea,Dec.10,1982,”
availableatUNWebsite
3.
http//www.un.org/Depts/los/convention_agreements/texts/unclos/unclos
_e.pdf.VisitedonOctober14,2010.
4.
AstudyontheConflictEmergingfromIceMeltinginArcticRegion;何應龍
5.
“ArcticRegion,”
availableatUniversityofTexasLibrariesWebsitehttp//www.lib.utexas.edu/ma
ps/islands_oceans_poles/arctic_ref802647_1999.pdf.VisitedonSeptember2
0,2010.
6.
America’sRoleinAsia------AsianView 亞洲基金會出版國防部史政編譯館
譯印
7.
亞洲衝突----南北韓、台海、印巴 EditedbyUKHeo/ShaleA.Horowitz 國防
部譯印
8.
國際政治的社會建構-溫特及其建構主義國際政治理論;秦亞青;美
歐季刊,第十五卷第二期;民國九十年
9.
911 事件後小布希政府中東政策:文明衝突論之觀點;黃長泰;(2007)
10. 期刊臺灣國際研究季刊;從飄泊民族到建國之路─猶太復國主義之形
成及演變;杜子信、黃琬珺;201203
101 學年度下學期中山大學國際關係報告
41
HOW TO DRAW THE LINE
壹拾、
分工範圍
工作項目
分工章節
負責人
李桓銳
當今領土衝突的成因
林浩博
硬實力-人口
王怡祥
中印衝突介紹
王怡祥
現實主義看中印衝突
林浩博
硬實力-經濟力
蔡斗溍
北極衝突介紹
鐘俊程
自由主義看北極衝突
蔡斗溍
軟實力-文化
劉德佑
以阿衝突介紹
李桓銳
國界模糊化
劉德佑
總結
楊家樺
PPT 製作
蔡斗溍
書面資料
簡報檔案
王怡祥
全球衝突介紹
上台報告
李桓銳
硬軟實力
101 學年度下學期中山大學國際關係報告
劉德佑
42
HOW TO DRAW THE LINE
工作項目
分工章節
負責人
林浩博
中印衝突
蔡斗溍
蔡斗溍
北極衝突
劉德佑
各項統整
101 學年度下學期中山大學國際關係報告
以阿衝突
劉德佑
總結
楊家樺
書面、PPT 統整
蔡斗溍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