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DC 2012 2012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igital Content. Jhongli, Taiwan. 應用QR Code於行動學習之研究-以OCJP證照輔導為例 謝淑玲1,* , 黃國豪1, 白仲豪2, 林宗建2, 曾志凱2 1 嶺東科技大學 資訊網路系 台中 臺灣 嶺東科技大學 資訊科技系 台中 臺灣 2 *通訊作者 台中市南屯區嶺東路 1 號 嶺東科技大學資訊網路系 e-mail:[email protected] 摘要 傳統的證照輔導是以書本題庫為主,當學生遇到 看不懂的題目時若得不到適當的解說,往往只是死背 答案,造成學習的成效不彰。若是對於看不懂的題目 能立即得到解說,相信對於理解考題會有很好的幫 助。因此隨著智慧型手機的普級,本研究提出了利用 QR Code 結合書本題庫的方式來幫助學生複習 OCJP 證照考詴,當學生遇到看不懂的題目時只要用手機掃 瞄旁邊的 QR Code,手機就會出現該題目的講解影 片,希望可以藉此提高學生對題目的瞭解,進而提高 證照考詴的成績和通過率。 關鍵詞:QR code,行動學習,證照輔導,OCJP 前言 李政翰、鄧佳恩與陳年興(2010)曾指出近年來 隨著行動化科技快速地發展手機已成為大眾普遍使 用的數位通訊工具。其中智慧型手機不但可以作為通 訊工具,更可以連接網際網路,擷取網路上豐富且多 元、即時的數位資訊[4]。因此商務人士使用手持式裝 置收發電子郵件,旅行的人使用智手持式裝置查詢景 點地圖,年輕人使用手持式裝置玩遊戲、聽音樂,學 生則常利用手持式裝置查詢簡單的資料等等,隨時隨 地藉由手持式裝置的便利來完成在電腦桌前也可以 達到的事情。 由於社會快速地發展,學生對專業證照的需求越 來越高,而 OCJP (Oracle Certified Professional, Java SE 5 Programmer)是以 JAVA 基礎的國際專業證照認證 考詴,也是資訊領域受到矚目的一張專業證照,許多 大專院校也把 OCJP 專業證照當成是一個畢業門檻。 張儀興與陳映汝(2010)曾指出讓行動上網學習變得更 簡單方便,透過連結有詳細的介紹,使得圖庫本身不 再是死板的,不僅可以促進學習動機,也可能達到學 習成效[6]。而以往 OCJP 複習的方式就像是課本一 樣,全都是以文字或少許的圖片呈現,若可以把 OCJP 的書本題庫旁加上 QR Code 的連結方式,讓學生在遇 到看不懂的題目時只要用手機掃瞄旁邊的 QR Code, 手機就會出現該題目的講解影片,相信會對學生考證 照有所幫助。因此本研究提出一套應用 QR Code 之 OCJP 證照輔導系統,希望藉由利用手機適實地提供 題目的解講影片來協助學生考取 OCJP 證照。 文獻探討 行動學習(Mobile Learning) 近年來無線網路通訊科技的發達,使得學習活動 不再受到教學設備與環境限制,隨時走向戶外或是在 任何地點都可以進行數位學習的活動,形成一個無所 不在的學習環境(Ubiquitous Learning Environment) [15]。 無所不在學習(U-Learning)的特性主要是提供學 習的普遍性、不被中斷性,服務的互通性以及以嵌入 式裝置為主的服務,除此之外並強調情境感知 (Context-Awareness)的特性,依使用者身處地點、情 境、時間等之不同來提供更適切的學習服務。蕭顯 勝、馮瑞婷、簡正杰、黃向偉與洪琬諦 (2007)認為無 所不在學習就是透過無線通訊服務,學習者利用行動 學習載具進行數位化學習,也因為行動輔具帶來的行 動性和隨身性,可以讓學習者走出教室到戶外[12]。 蕭顯勝、李昆璟、許甲奇 (2008)指出隨著行動技 術在軟硬體上的長足進步,帶動了無所不在學習的發 展與普及化,學習環境亦不再侷限於室內。行動學習 不但將學習環境帶出教室,更發展出了許多在行動上 的創新教材與教學活動[13]。 黃國豪、朱蕙君、張智傑、嚴仁宏、陳意凱、林 子強(2010)提出一套無所不在學習自動問答機制,輔 助學生在真實情境中學習時,一遇到學習上不懂的問 題,可立即利用行動載具介面提問,系統將透過中文 斷詞技術動態地產生解答,並依據其學習風格自動化 給予語言型或視覺型的即時回應[8]。 黃國豪、李玲梅、王皓瑀、賴煖菱、洪珮菁、吳 佳茹(2009)提出藉由無線網路與 PDA,透過無線射頻 技 術 (RFID) 建 構 出 一 套 無 所 不 在 的 學 習 環 境 ICDC 2012 2012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igital Content. Jhongli, Taiwan. (Ubiquitous Learning Environments)。此外,也建置一 個教學網站,以探討網路教學及無所不在教學是否可 提升學生之學習成效[10]。Lehner & Nosekabel 提出 在行動學習上不受任何時間限制與地點限制的服務 或設備,提供學習者數位化資訊與教材,來幫助學習 者取得更多的知識,只要符合此定義的學習活動,都 屬於行動學習的範疇[14]。 在現代社會裡,無線通訊科技的進步快速促進發 展了行動學習,政府正在推動的五年五千億新十大建 設,其中的『M 台灣計畫』就是要打造一個雙網應用 服務環境,整合「行動上網」與「無線上網」,形成 全國雙網無障礙上網環境,並結合政府與民間資源, 共同推動無線寬頻應用服務,估計整體通訊服務產業 值一兆元,帶動營建相關產業產值 390 億元[2]。 QR CODE QR Code 是一種源自於日本的二維條碼,QR 的 簡寫來自英文 Quick Response 快速反應的意思,顧名 思義即是希望 QR Code 可讓其內容快速被解碼,QR Code 現在已經成為全球標準的二維條碼規格之一,黃 國禎、吳志祥、張博閔、黃鐙永、黃柏齊認為 QR Code 外觀為正方形由黑色與白色組成,而圖形中有 3 個角 落像是是中文字「回」字的正方圖案,主要用來幫助 解碼程式定位用的圖案,使用者不用刻意去對準 QR Code,無論以任何角度掃描,資料仍可正確被讀取 (2010)[11]。(如圖 1 所示)。 在台灣,QR Code 的應用剛在起步,行動上網聯 盟(Open Mobile Internet Alliance, OMIA)商務安全組 於 94 年 5 月召集相關業者進行討論,決議成立「行 動條碼聯誼會」,制定共推標準規範,以加速行動條 碼應用之普及[3]。 行動條碼被廣泛應用於商業及以行動手機使用 者為主。行動條碼可以儲存位址與網址連結,讓使用 者能夠得到更多相關資訊。使用者拿取照相手機安裝 解碼器軟體就可以讀取行動條碼影像(黃有評、陳富 川,2007)[7]。 近年來,QR Code 的應用廣泛,在台灣已有許多 行動電話業者紛紛在手機內部加入 QR Code 解碼軟 體,日常生活中,也有許多地方會使用到 QR Code, 例如在雜誌、廣告、產品包裝、名片、旅遊導覽等(黃 國豪、陳碧茵、姚彥如、姚靖容、張庭慈、黃鈺婷, 2011)[9]。 QR Code應用於U-Learning實例 本研究的目的是應用 QR CODE 於行動學習之研 究-以 OCJP 證照輔導,就是希望透過此學習方式來達 到更好的學習成效,以往也有許多學者將 QR Code 應用於某些教學學習、導覽上。像是張儀興與陳映汝 (2008)利用手機結合 QR Code 的應用,在校園當中設 置「校園植物行動學習步道」,將學校的環境教學資 源與資訊科技結合。此設計概念是透過 QR Code 簡化 手機輸入過程,讓行動上網學習變得更簡單方便[6]。 還有徐育偉、陳志萍(2010)針對大學生進行行動學習 之探索,主要先開發「行動電話 QR Code 英語學習」 系統讓大學生實際操作,再藉由質化深入訪談方法了 解其使用評價,並以學習風格理論為基礎,分析現今 大學生之行動學習風格[5]。田舒情、盧東華(2009)提 到透過 QR Code 連結校園公共藝術、數位學習平台等 學習網站,設計不受時間與空間限制的教學活動,讓 課程變得更生動與活潑並達到校園無所不在、無遠弗 屆的學習[1]。 系統架構 硬體架構 此系統為一輔助複習 OCJP 題庫的系統,使用者 藉由使用手持式裝置掃描 QR Code,再由手機傳送拍 取之 QR Code 至資料庫,由資料庫辨識後,回傳相對 應之檔案至手持式裝置,給予使用者參考(如圖 2 所 示)。 圖2 硬體架構圖 軟體架構 圖1 QR CODE圖示 本系統的軟體架構分為學生端跟教師端,學生端 主要的軟體架構是登入模組和 QR CODE 介面模組、 教師端則是學生資料管理模組、題庫影片管理模組及 歷程記錄管理模組,後面則是內容資料庫以及歷程資 料庫,分別管理影片資料及學生的歷程檔案(如圖 3 所示)。 ICDC 2012 2012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igital Content. Jhongli, Taiwan. 圖3 軟體架構圖 學生端介面 資料庫規劃則分為學生介面和教師介面,以下是 學生介面,學生介面又細分為使用者登入模組,是讓 學生 登入帳號 密碼以便 統計學 生的學習 狀況及記 錄,QR CODE 模組介面則是透過解碼器解碼之後連 接網頁到 OCJP 的題庫解析(如圖 4 所示)。 圖5 資料庫規劃-管理者 程式操作畫面 學生拍取該題目的 QR Code,之後輸入賦予該學 生帳號,然後紀錄該學生登入後觀看該題目教學影片 內容(如圖 6﹐7 所示)。 圖4 資料庫規劃-學生 教師端介面 教師端方面則是分為學生資料庫管理模組、題庫 影片管理模組及歷程記錄管理模組,學生資料庫管理 模組主要分為新增、查詢以及刪除三個部分,題庫影 片管理模組也另分為新增、查詢和刪除三部分,歷程 記錄管理模組則是分為查詢刪除以及統計三個部分 (如圖 5 所示)。 圖6 學生登入畫面 ICDC 2012 2012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igital Content. Jhongli, Taiwan. 實驗,將學生分為實驗組跟對照組,實驗採用含有 QR Code 的題庫,對照組則使用原來沒有 QR Code 的題庫,觀察其學習及考取證照的狀況,以了解本系 統是否能有效提昇學生的學習成效。 誌謝 感 謝國 科會 計畫 NSC 101-2221-E-275-006 及 NSC99-2511-S-275-001-MY3 提供經費支持本研究的 進行。 圖7 教學影片內容 參考文獻 實驗設計 本研究分為實驗組一班及對照組一班,經由教師 教導學習兩個月後,進行前測測驗,實驗組將發放附 有 QR Code 題庫紙本,而對照組給予一般題庫紙本, 經過兩個月的自主學習,在進行後測測驗,測驗完 畢,給予兩班級問卷調查,再統計分析結果(如圖 8 所示)。 圖8 實驗設計流程 結論 目前本系統的 OCJP 題庫資料已整合完成,並已 錄製完畢 244 題的題目教學影片,並製作了專屬於每 一個題目的 QR Code,資料庫及系統均已建立完成。 未來我們將利用這套系統對要考取證照的學生進行 [1] 田舒情、盧東華(2009年)。無所不在的學習應用 於校園公共藝術之初探。論文發表於第五屆台灣 數位學習發展研討會(TWELF2009)。台南市,台 灣。 [2]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4)。新十大建設規劃 報 告 書 。 取 自 http://www.cepd.gov.tw/m1.aspx? sNo=0001561&ex=1&ic=0000015 [3] 行動上網聯盟商務安全組(2006)。OMIA行動條碼 應 用 共 通 標 準 規 範 第 3 版 。 取 自 http://www.omia.org.tw/ [4] 李政翰、鄧佳恩、陳年興(2010年,12月)。在紙 本與數位教材整合環境中QR code自動化連結與 提問式鷹架對英文閱讀成效之影響。第十六屆資 訊管理暨實務研討會 (IMP2010)。雲林縣,台灣。 [5] 徐育偉、陳志萍(2010年)。大學生行動學習之探 索性研究-以行動電話QR Code英語學習為例 (碩士論文)。元智大學,桃園縣。 [6] 張儀興、陳映汝(2008年,10月)。導入QR CODE 於行動學習之研究-以校園植物為例。論文發表 於第四屆電腦與網路科技在教育上的應用研討會 (CNTE2008)。新竹市,台灣。 [7] 黃有評、陳富川(2007)。應用QR Code設計手機 個人化行動購物系統。大同大學資訊工程研究所 碩士論文。 [8] 黃國豪、朱蕙君、張智傑、嚴仁宏、陳意凱、林 子強(2010年)。考慮個人學習風格之無所不在自 動問答系統。論文發表於第六屆數位內容學術暨 橋接成果研討會(ICDC2010)。桃園縣,台灣。 [9] 黃國豪、陳碧茵、姚彥如、姚靖容、張庭慈、黃 鈺婷(2011年,11月)。應用QR Code於藝術人文 之行動導覽系統-以彩虹眷村為例。論文發表於 第七屆台灣數位學習發展研討會(TWELF2011)。 台北市,台灣。 [10] 黃國豪、李玲梅、王皓瑀、賴煖菱、洪珮菁、吳 佳茹(2009年)。網路教學與無所不在教學之比較 -以認識某國民小學校園植物為例。論文發表於 第五屆台灣數位學習發展研討會(TWELF2009)。 ICDC 2012 2012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igital Content. Jhongli, Taiwan. 台南市,台灣。 [11] 黃國禎、吳志祥、張博閔、黃鐙永、黃柏齊(2010)。 以QR Code 為基礎之個人化行動商務系統-以台 糖量販店為例。論文發表於TANET2010台灣網際 網路研討會(TANET 2010)。台南市:臺南大學。 [12] 蕭顯勝、馮瑞婷、簡正杰、黃向偉、洪琬諦(2007 年)。無所不在環境下之混合式非正式學習系統之 建置。生活科技教育月刊,40(5),39-56。 [13] 蕭顯勝、李昆璟、許甲奇 (2008年)。以定位技術 支援無所不再學習系統之建置論文發表於第四 屆台灣數位學習發展研討會(TWELF2008)。台中 市,台灣。 [14] Lehner, F. & Nosekabel, H.(2002, August). The Role Of Mobile Devices In E-Learning-First Experiences With A Wireless E-Learning Environment, Proceeding of the First IEE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Mobile and Wireless Technologies in Education(WMTE 2002) , Vaxjo , Sweden. [15] Sakamura, K. & Koshizuka, N.,(2005, November). Ubiquitous computing technologies for ubiquitous learning, Proceedings of the Third IEE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Wireless and Mobile Technologies in Education (WMTE 2005) , 11-20, The University of Tokushima, JAPAN.
© Copyright 2025